钢铁洪流冲垮纳粹:苏联坦克集团军是怎样炼成的?

- 编辑:admin - 点击数:154

钢铁洪流冲垮纳粹:苏联坦克集团军是怎样炼成的?

作为最早研究机械化战争的国家之一,苏联对于坦克装甲部队的建设异常重视。早在西班牙内战时期,苏联便结合战争经验,开始尝试组建包含坦克、火炮、摩托化步兵、防空及工兵、保障部队在内的小型机械化兵团(按苏联军事术语,军、师及独立旅被统称为兵团)。

1940年,纳粹德军以强大的装甲部队为先锋,通过闪击战横扫西欧的完美表现给予苏军巨大震撼。为此,苏联开始效仿德军,将装甲力量集中编组,组建包含2个坦克师、1个摩托化步兵师及炮兵、防空、工兵、保障部队在内的机械化军。

按照苏军预设,每个机械化军将装备1031辆坦克、395门火炮和5156台辅助车辆,官兵共3.6万人,是一支拥有强大机动力和攻击力的部队。且单从纸面数据来看,其结构和装备水平也优于同期的德国对手。

纳粹入侵波兰

尽管斯大林竭力推进机械化军的编组工作,但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前,苏军全部的29个机械化军中只有4个达到了编制的80%,其余均严重缺少包括坦克、火炮、卡车、工程车辆在内的各类装备,甚至还有若干军只存在于纸面上。这些看似庞大却孱弱不堪的红军装甲部队和它的步兵同行一样,在德军“巴巴罗萨”行动的迅猛打击下很快灰飞烟灭。

苏军坦克集团军的初建

战争初期的灾难性表现,使苏军不得不解散几乎无用的机械化军,改组坦克旅,为苦战中的步兵部队提供装甲支援。

被击毁的BT坦克

这种旅一般以1个轻型坦克营和2个中型坦克营为核心,另有少量后勤及保障部队。至1941年9月,苏军利用原机械化军的残存力量,共改编20个坦克旅。坦克旅较小的规模可以使缺少指挥设备、尤其是无线电器材的苏军装甲部队指挥官更好地掌控部队,并有利于其在战场上进行灵活部署和运用。

但是,战争初期的大溃败所导致的严重装备损失及糟糕的后勤供应,使得绝大部分坦克旅仅有其编制实力的50%-60%。以至于在莫斯科战役期间,苏军一度只能依靠营级坦克部队发起突击或反突击作战,在每个步兵师2-7公里的作战地幅上,仅有1-2辆坦克能够实施装甲支援。

装甲力量的不足,使苏军一度将骑兵作为进攻先锋

故而在战役后期的大反攻中,苏军不得不依靠脆弱的骑兵和空降兵部队向德军纵深实施突破,导致攻击乏力,最终未能取得理想的战果。1941-1942年冬季反攻的功败垂成,以及1942年春季哈尔科夫反击的惨败,使得苏军高层认识到集中、强大、高效的装甲力量对于发展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。

1942年5月起,苏联分两个步骤开始编组新型坦克部队。第一步是将原有的坦克旅、摩步旅集中起来,并辅以一定的保障力量,组建类似德军装甲师的坦克军或机械化军。第二步则是按照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模式,以原有集团军的统率机关为核心,将若干坦克军、机械化军及步兵师(旅)集中起来,组建类似德军装甲军的坦克集团军。

1942年夏,随着德军在“蓝色”行动中再次给予苏军重击。为遏制德军推进,国防人民委员部不得不加快新型坦克部队的组建速度。当年7月,第一批4个坦克集团军(番号为第1、3、4、5)在重压之下仓促成军。

二战苏军坦克兵

由于时间紧迫,苏军无法为坦克集团军编订统一的装备及人员编制表。不过一般而言,第一批坦克集团军下辖有2个坦克军,1-2个步兵师及相应的后勤、保障部队,有的还编有1个骑兵军。

7月底,第1、4、5坦克集团军便在沃罗涅日以西和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对德军发起反击。然而,由于缺乏一致性及混乱的战场调度,三个坦克集团军的攻击不能说绵软无力,也只能说全无章法。

最终,这场反击不仅被德军轻易击败,更使三个坦克集团军遭到严重损失,以至于国防人民委员部不得不解散第1、4坦克集团军,利用前者的统率机关组建新的西南方面军指挥部,并将后者余部改编为第65集团军。坦克集团军的首秀就这样在万众瞩目之下弄了个灰头土脸。

豹式坦克

痛定思痛的改革

惨痛的教训,让苏军高层开始重新审视坦克集团军的建设。首先,集中装甲力量成立大型部队的思路并没有错,但因为缺乏经验,苏军第一批坦克集团军还带有明显的传统合成军影子,步兵以及非摩托化部队过多,既影响了坦克部队的前进速度,又导致坦克缺乏步兵掩护,步坦协同严重脱节。

其次,缺乏合理的编制,及炮火支援与后勤供应的不及时,致使坦克集团军无法达成领受任务,反而因缺乏必要的资源导致不必要的损失。再者,训练和磨合时间不足,也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发挥。

T-34坦克

有鉴于此,苏军开始下大力气重建坦克集团军。第一步便是确定坦克集团军的规模为4.6万至5万人,编有坦克和自行火炮648至654辆。其核心为1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,并辅以1个摩托化旅(或团)、1个自行反坦克炮团、1个榴弹炮团、1个火箭炮团和1个高炮营。集团军内编有1个汽车运输团、2个技术保障营,若干医疗、油料、给养、抢修及工程保障分队,以及可以为行进中的装甲力量提供伴随保障的移动维修基地、摩托化舟桥营及通信团。

到1943年下半年,随着苏联军工生产能力全面复苏,加上美英盟国的援助,苏军有能力进一步增强、完善坦克集团军的编制和装备水平。

1943年底,每个坦克集团军增加到以2-3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为核心,并辅以1个独立坦克旅(或团,通常装备重型坦克,起初为KV-85,后换为IS-2)、1-2个自行火炮团、1-2个自行反坦克炮团、1个摩步旅(或团)、1个高炮师、1个摩托化工兵营及后勤、保障分队。

相比于老式坦克集团军,新的坦克集团军除规模扩大外,还大大增强了炮兵支援火力。其编成内一般包括40辆SU-76自行火炮、36门120毫米重迫击炮、12辆SU-152强击炮(后期换为ISU-122/152自行火炮)、24辆BM-13火箭炮车、36门高射炮,加上122毫米、15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及57毫米牵引式反坦克炮,每个集团军的火炮和迫击炮达到700门。

此外,国防人民委员部还不断结合战争经验,对坦克集团军进行优化。1944年,1个完整的工兵旅取代了原先的摩托化工兵营及舟桥营,用于为整个集团军提供完整的工程保障,尤其是协助坦克部队快速渡过河流及复杂地形。

扩编后勤及技术保障分队,除去原有的汽车运输团,成立1个专门负责燃油及润滑油运输的运送营,增设道路警备、仓库、防化、器材供应等力量,并针对缴获的德军武器装备,设置专门的管理连,有效修复、整合并向各部合理配置缴获装备。

到1945年初,苏军编成内的6个坦克集团军(番号为近卫第1至第6)已扩充到每个集团军5.2-5.6万人,拥有700余辆坦克、250余辆自行火炮、850余门各式火炮及迫击炮。

从胜利走向胜利

大刀阔斧的改革,加之战火的淬炼,使苏军坦克集团军迅速发展、崛起为一支强大的装甲机械化部队,并很快在实战中令其对手、向来以装甲力量和装甲战术为傲的德军感到震惊。以卡图科夫、波格丹诺夫、雷巴尔科、列柳申科为代表的一批苏军优秀装甲部队指挥官的涌现,坦克集团军作为苏军大规模进攻或反攻战役的突破矛头,以一个又一个胜利取得了累累战果。

1943年1月,第5坦克集团军首先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中打响了苏军坦克集团军“洗心革面”的当头炮,并在成功合围德第6集团军时立下汗马功劳。库尔斯克大战时,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成为遏制德军疯狂突破的中流砥柱,并在普罗霍罗夫卡一战成名。

德军

在终结德军的“堡垒行动”后,苏军立即以第2、3坦克集团军为先锋发动反击,最终连续攻占奥廖尔、哈尔科夫,并跨越第聂伯河,在河西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,由此彻底改变了苏德战场上两军的攻防态势。

由于战事异常激烈,作为进攻先锋的坦克集团军仍旧要承受高昂的战损。但得益于发达的军工生产、卓越的战场供应和及时高效的维修保障,坦克集团军经过较短时间的休整,便能很快恢复战力。

此外,苏军的装甲战水平也在战火中飞速进步。到1943年后期,他们已经能够在战前通过有效的伪装和欺骗,成功隐瞒整个坦克集团军的战役企图。

苏军使用的M4坦克,苏军相当多的坦克部队装备美英制坦克

战役发起时,坦克集团军第一时间便被投入到突破口实施纵深突击,同时在空军的掩护下大胆挺进,尽量绕开敌人设防严密的据点,迅速在敌后方建立合围的对内正向和对外正面,阻止、破坏敌人的突围和解围,并沿战线连续发起突击或迂回行动,干扰敌预备队的使用。1944年时,这一整套战术已经被苏军运用得炉火纯青,并在十次歼灭性打击中达到巅峰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战争期间,苏军的6个坦克集团军全部被授予的“近卫”的荣誉称号。这不仅说明了坦克军集团军在战争中立下的不朽功勋,更突显了其在红军武装力量中无可撼动的突出地位。

文章网址:
钢铁洪流冲垮纳粹:苏联坦克集团军是怎样炼成的? http://www.cai-ji.com/wuhantianyuezhuyunzhongjie/20240125/49187.html